社會富裕,物資唾手可得;廣告又不斷鼓吹消費主義,在一片瘋狂購物、追趕潮流的風潮下,往往是造成浪費的「罪魁禍首」。衛炳江認為,港人習慣消費,要提倡環保,讓他們身體力行實踐惜物減廢毫不容易,故要移風易俗,只可由一小步做起,譬如鼓勵人們少用膠袋、即棄用品等,希望將之逐步轉變為習慣。說起環保,衛炳江分享指,在30年至40年前,人們不會隨便拋棄物品,即使一個膠袋也用至穿洞才丟棄,「貧窮是最有效的環保、節儉方法。」在他的讀書年代,中學旅行到郊外燒烤,他和同學也會每人背一個水樽。不必要消費行為習以為常時至今日,港人習慣了消費文化,「口渴便會買樽裝水,因為方便得很。」他坦言,每個不必要的消費行為,浪費塑膠、紙張等,都會導致全球增溫。儘管許多人明白環保的意義,但要人人實踐減少浪費、循環再造、廢物再用等,卻殊不輕易。他分析指,人類過度揮霍資源造成的影響,未必即時見到,故未必能引起太多關注,但日積月累之下,會變成巨大的危機,但很多人卻漠不關心。到底要如何推動環保呢?衛炳江指,「現在推動環保,就要移風易俗」,他舉例指徵收膠袋稅後,街上不時有人捧購物所得,也不用膠袋,而他出外購物也會自備舊背包,「現在(購物)不用膠袋,是一個honour(榮耀)。五毫錢很微小,根本買不到什麼,但最少大家都有為環保踏出一步。」至於在校內推動環保,他一直奉行「不強制師生不能做什麼」,避免因而產生對立的負面情緒,而是通過一些方法與策略,鼓勵師生參與其中。 ▓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