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是最美妙的闹钟,每当清晨来得越来越早,日落越来越晚时,人类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有一种对变化的渴望,甚至是一种新生活的到来,别忘了你的家也会感染这样的情绪,在由秋冬进入春夏的时刻,给自己换了心情的同时,也在家里进行一场微吧,它的可爱之处在于,你无须如同装修一般大动干戈,这个可以细水长流,效果却让人欣喜,一幅窗帘,一个靠枕,甚至是一个茶杯都是可能成就一种新生活的可能性。
原标题:换季微,冷色调就一定清凉?
也许只是厚实的白瓷杯更换成玻璃杯,清凉感就来了。
引入带一定灰度的色彩,降低冷色调的饱和度,更能带来清凉体感。
季节是最美妙的闹钟,每当清晨来得越来越早,日落越来越晚时,人类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有一种对变化的渴望,甚至是一种新生活的到来,别忘了你的家也会感染这样的情绪,在由秋冬进入春夏的时刻,给自己换了心情的同时,也在家里进行一场微吧,它的可爱之处在于,你无须如同装修一般大动干戈,这个可以细水长流,效果却让人欣喜,一幅窗帘,一个靠枕,甚至是一个茶杯都是可能成就一种新生活的可能性。
一味的冷色调反而更燥热,靠垫茶杯小细节引入清凉体感
换季微的话题,第一个让人想到的总是颜色,因为它最直接、最具象,操作度也比较高,但颜色到底该怎么换,在深圳市肯本特艺术装饰工程艺术总监、董事长马侠华看来,其实大众对换季后家居颜色选择有很多误区。
“颜色本身没有绝对的冷暖,更多是在对比中形成一种感觉。”马侠华认为,“夏天冷色调,冬天暖色调”这种囫囵吞枣式的结论参考意义不大。进入温度躁动的季节后,人们更希望一个安静不浮躁的,那么颜色就需要发挥这样的效果。
她,选择融入一些灰度的色彩,例如粉蓝、粉红色,融入带一定灰度的色彩往往会降低色彩的饱和度,从而使得空间看上去较为安静。即便使用如蓝色、绿色这些所谓的冷色调,如果其色彩饱和度高,还是可能让空间看起来躁动不安,如同在夏季火辣辣的空气里再添一把火。
而深圳市泊含室内设计执行总监汪胜则,可以考虑从一些容易更换的家具和物品入手,他认为通常家庭很少会因换季而更换大家具,窗帘、床品这类软装反而容易操作,除了选择更轻盈和亲肤自然的材质之外,玻璃和金属的饰品也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但选择饰品时最好用轻薄的材质,厚实的材质会让人感到沉重。
“其实一些小的细节更换后,效果不输给更换大家具。”汪胜以茶杯为例,冬季可能多用白瓷等看上去敦实的器具,但到了夏天玻璃水晶杯就更加适合,再如飘窗上的靠垫等,到了夏天可以撤掉,换上亚麻或者竹席等物品更适合。
换季衣物巧收纳
扔掉有致癌风险的樟脑丸,衣物收纳可用防潮性好的布
智慧收纳品牌S tosto收纳陈列经理
1.在换季收纳时,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防蛀。目前樟脑丸已经是国际使用的物品,因为长时间使用会增加致癌的风险,它的替代物品有很多,最好使用天然材质,例自的香杉木,其天然的味道可以防虫,同时也起到防菌和防潮作用。另外如薰衣草包也有一定的防蛀防菌作用,而且味道安神舒适,也是换季收纳的好帮手。
2 .天然动物纤维的衣物尤其要注意防蛀,例如真丝、羊毛、羊驼毛等衣物用品,而收纳前务必先要干洗,然后选择用真空压缩袋或者选择一定的防蛀产品进行收纳。
3 .防潮也是换季收纳的重要环节,通常换季收纳的衣物会长达半年不再使用,所以防潮一定要做好,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防潮材质,例如有300D布,原本应用于服装行业,做风衣、雨衣等,透气良好,防潮性能好。另外还可用竹炭等防潮物品,吸收潮气。
4 .真空收纳袋也是收纳不错的选择,节省空间、防潮防蛀性能好。不过收纳袋的材质很重要,很多收纳袋容易老化,使用时间不长后就会硬化,甚至破裂,防潮防蛀性更无从谈起,例如尼龙、LD PE等材质是国际上比较提倡的真空收纳袋材质,在防潮防蛀抗老化方面都很出色。不过真空收纳袋收纳的物品最好有很好的恢复性,例如羽绒、棉被等基本上可以恢复到压缩前的状态,有些材质的衣物可能会形成的压痕,那么就得不偿失了。
5 .换季收纳厨房的物品也不能忽略,尤其是干货食物,在夏季如不密封很容易。
6 .家中的重要文件纸张也应该考虑换季收纳,尤其是随着温度上升,潮湿和蛀虫都可能对其造成损坏,例如结婚证、户口本等等,或者名贵字画都应该放入密封盒,或者例如300D材质的整理箱、PT E材质的胶袋里。
换季家电保养经
检查燃气管道,调节电器的功率档位
周基建苏宁群星店家电维修部部长
1 .收起来的电器要注意防潮防水防尘。比如电热炉,要擦干净并让其自然风干,用塑料袋套起来放入箱子,有必要的话可放几包干燥剂。类似的,电热毯也需要在收起来之前进行防潮处理,晒一晒再封进袋子里保存。
2 .部分电器经过一个冬天则需要检查是否需调节。热水器经过冬天高频率使用,应检查燃气管道有无老化、破裂、损伤等。没有排污阀的热水器,还需请专业人员清洁内胆。现在大部分电器都有春夏秋冬的不同功率档位调节,可根据需要适当调节,如热水器、冰箱,冰箱通常会有冬夏季转换的档数,温度越高越需要调低温度。
采写:南都记者谢宇野见习记者 林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