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电话:
手机1:
手机2:
公司地址:广州市


在线客服①:
在线客服②:
在线客服③:
在线客服④:

首页 > 公司新闻 > 文章内容

东莞县太平手袋厂: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

作者:阿仁 日期:2018-3-11 12:41:17 信息来源:

  由广东省政协征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敢为人先——广东一千个率先》大型文史资料丛书日前出版。这套丛书不仅是记录广东的珍贵史料,更多的是和传承敢为人先的,以启迪和激励后人,使广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好地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力量、形成行动合力。丛书的出版,是广东文明建设的重要,也是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收获。本报特摘登部分精选文章,以飨读者。

  1978年7月,东莞县第二轻工业局设在虎门境内的太平服装厂与港商合作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同年9月15日,太平手袋厂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第一个牌照,编号为“粤字001”。

  我亲身参与和了太平服装厂转型为太平手袋厂,成为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整个过程,也亲身体会到了给群众带来的甜头。

  1978年的时候,我只有26岁,在太平服装厂负责供销业务。7月29日晚上,一位叫张子弥的港商,在东莞县第二轻工业局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服装厂。张子弥给我们出了一道按版加工的考题。他从包里拿出一个黑色的人造革女士手袋,并拿出了带过来的毛料,让我们复制手袋。当时担任太平服装厂厂长的刘艮立刻安排了技术陈雪萍与其他两名服装厂技术人员来负责这件事,虽然这三人之前并没有做过手袋,但我们厂一直做服装,工艺手法与做手袋是相通的,所以在熬了一个通宵后,第二天他们就交出了一个和样品一模一样的手袋。

  第二天早晨,张子弥看到我们做好的手袋感到很惊讶。他觉得我们做得很好,和样品一模一样。当时,在他的印象中,我们内地企业工作散漫,没有时间观念,他没想到我们的工作效率这么高,做工质量这么好,所以他对我们非常满意,当即拍板要投资200万元港币,将手袋加工厂落户虎门。

  后来我们了解到,张子弥当时在的工厂信孚手袋制品公司,已被不断上涨的成本逼到濒临倒闭的边缘。就在半个月前,国务院刚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广东、福建可以实行来料加工试点,他抓住了这个机会。张子弥先是通过华润公司找到了省轻工局,当时省轻工局刚好有一个东莞人,就介绍他来了东莞。

  张子弥之所以一来就给我们出这道考题,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当时是吃大锅饭的时代,工人们没有什么效益和时间观念,张子弥其实是怕我们的生产速度跟不上,担心投资了不能及时交货要赔钱。后来看到我们那么快就做了出来,而且做得很好,他就放心了,马上就跟我们谈合作了。

  1978年7月31日晚上,东莞县二轻局和信孚手袋制品公司双方在太平服装厂开会讨论合作细节,我也参与了会议。那天晚上,广东省轻工局的相关领导也参加会议。因为双方合作意向都很强烈,所以会议开得非常顺利。太平手袋厂就这样诞生了。

  太平手袋厂刚建时,所有的原材料和设备都是张子弥从运过来,手袋厂赚取其中的加工费,而加工费的20%要返还给张子弥,作为设备的费用。平均20元左右一打的手袋,太平手袋厂只收12元的加工费。虽然太平手袋厂是港商投资,但仍算集体企业,由我们掌握生产指挥权。

  其实,当时厂领导还是有顾虑的。那时候还没有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担心跟港商一起做,会不会有资本主义成分。1978年的中国,尚不甚明朗,“”的余霾并未散去,与所谓的“资本家”合作,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智慧的。但当时正值知青回城,僧多粥少的工厂正面临就业份额的挤压,张子弥带来的来料加工贸易,正好拓展了就业的渠道,还是值得太平人奋力一搏的。所以我们就抛开顾虑,一心要把这个太平手袋厂做好。

  东莞探索的一小步,这在当时全国就是跨越门槛的一大步。一个半月后,太平手袋厂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第一个“三来一补”企业牌照,编号为“粤字001”,成为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张子弥从带了几个电工、机修工和技术人员到东莞,教我们厂里的工人使用和维修设备。在这之前,我们厂一直用的都是脚踏设备,张子弥把它全部改成了电动设备。我们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产量多了,工人的收入也就提高了。在太平服装厂的时候,工人工资很低,一个月18元、28元、38元不等,但是太平手袋厂一开始就接受张子弥的——悄悄用的“按件计酬”分配方式,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分配。我们打破了当时的大锅饭,率先采用了计件的方法,调动了全厂工人的积极性,大家通宵达旦地赶生产,工人因为有钱赚,加班都很开心。1978年的时候,在那个八级工资制的年代,哪怕是工程师一类的,也只有不到100元的月收入。但是我们太平手袋厂从一开始,工人头一个月就已经尝到了甜头,连学徒都能拿到80到110元的月工资。一发工资,整个城镇都轰动了。我们厂的员工算是这个城镇里第一批用上洗衣机、冰箱的人。

  刚开始的时候,太平手袋厂还没有自己的厂房,是借太平竹器厂的厂房,后来我们一下子工资翻了几番,他们竹器厂的人都羡慕得不得了。我们只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兼并了竹器厂和旁边的综合修配厂,这两家都是二轻局的下属企业,我们的厂房面积一下子就从200多平方米扩大到1万多平方米,生产规模扩大了。

  太平手袋厂还根据张子弥的,在管理上学习的经验。当时管理制度是手写的,贴在工厂的大门上,迟到要罚钱,不准抽烟等等,这在当时其他厂都是没有的。在我们太平手袋厂里按照制度扣罚,有明确厂规厂纪,靠制度管人,这在当时也常先进的。

  太平手袋厂刚建大约半年多的时间里,张子弥已经把他在的厂全部搬到了这里,然后他又在珠三角其他城市陆续开始办厂。建太平手袋厂时,张子弥当时先后一共投资了300万港币,这笔设备款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那是一个天文数字!当时谁也不知道这笔设备款,我们到哪个猴年马月才能还清,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我们只花了3年时间,也就是1981年,太平手袋厂就全部还清了设备款,整个工厂都是我们自己的了。

  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手袋仍然是个很新鲜的事物,那时候大多数人都背军绿色的帆布包,所以太平手袋厂印有各种漂亮图案的手袋一经问世,便被一抢而空。即使在上海这样见过世面、比较挑剔的城市,我们的手袋也供不应求。一批货拉过去,到百货大楼,当地一堆人就手拿着钱,抢手袋。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我通过选举,当上了太平手袋厂的第三任厂长。

  当时中央的是引进外资,解决就业、温饱问题,所以还提倡搞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虎门镇本地人少,所以我们厂后来还去江西招工,一年就招了200人。当时厂里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800多人,但货还是供不过来。当时全国二十多家大城市的最好的百货公司,都有太平手袋厂出产的“金虎”手袋。

  1984年的时候,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都是由各地的外贸公司独家经营,太平手袋厂没有自主的进出口权。人家都说我们厂是全国首家来料加工转为进口加工的企业。当时我们厂的做法是通过外贸公司跟张子弥签合同,外贸公司收张子弥的美金,太平手袋厂再收外贸公司的人民币。等于说这就变成了我们自己采购原料,而不是以前单纯的来料加工,这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还没有听说哪个厂是这样操作的,所以在当时,我们的做法确实是很大胆,很超前,也给我们厂带来了新的发展。

  太平手袋厂的成功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很多港商到太平手袋厂参观,放下了对内地政策的各种顾虑,并决定来内地投资建厂。转眼间,太平手袋厂附近就建起了五金厂、拉链厂、印花厂等一系列与手袋厂配套的“三来一补”企业。短短10余年时间,东莞“三来一补”企业遍地开花,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工厂,散落在东莞各镇村的街巷农舍。至1988年年底,东莞“三来一补”企业达2500多家,遍布80%的乡村;至1991年,引入外资高达17亿美元。东莞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小县城,一跃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工业化城市,堪称“东莞奇迹”。“三来一补”企业的成功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一时间,“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借船出海”等新鲜词迅速流行开来。“东莞模式”被全国各地广泛采用,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成为全国潮流。

  

本文地址:http://www.hautren.com/html/Company_news/2195.html
上一篇:【塑料薄膜及塑料制品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