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电话:
手机1:
手机2:
公司地址:广州市


在线客服①:
在线客服②:
在线客服③:
在线客服④:

首页 > 公司新闻 > 文章内容

全降解塑料袋生产工艺要求高 暂无广泛普及条件

作者:阿仁 日期:2018-1-21 21:32:35 信息来源:

  华商网讯(记者 敬江晴)“免费的塑料袋和不免费的一样污染,限塑的意义何在?”“为何不能全部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呢?”6月1日,“限塑令”下,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但消费者心中的疑惑也开始蔓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真正的环保塑料制品不能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呢?

  马先生介绍,从技术上讲,市场上一些所谓的“可降解塑料袋”,“只是号称‘环保’。他说,“可降解”有“半降解”和“全降解”之分,只有“全降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

  国内一些“可降解塑料”生产厂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在聚氯乙烯中按一定比例加入淀粉等生物降解剂,从而改变聚氯乙烯的碳氢结构,靠微生物作用而分解。另一种办法是,在塑料中掺入光敏剂,在日照下使塑料逐渐分解。或者将“光”和“生物”降解结合起来,兼具光和微生物降解塑料的特点。“但这两种方法的实质只是改变了聚氯乙烯链间的结构,”马先生说,通俗来讲,就是通过生物降解剂或光敏剂,“将间的链接打断”,把不容易分解的大变成相对容易分解的小,“但聚氯乙烯长期不能降解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分解后,‘塑料’还是‘塑料’。”

  马先生所在结构的研发部门曾经做过实验,将普通塑料袋和利用“生物”和“光”技术制成的可降解塑料袋同时挂在树上,或者埋在地里,“六个月后,普通塑料袋保持原样,可降解塑料袋裂成若干个小碎块,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马先生说,真正的可降解,也就是“全降解”,是指降解后,物质不再具有塑料的特征,“成为完全可以被土壤消化的物质,并且不会对造成。”目前,我国使用的是一种被叫做“聚乳酸(PLA)”的物质。

  “说起我们平常喝的酸奶,大家就不会感到陌生了,”马先生解释到,酸奶的主要成分是乳酸,而聚乳酸就是以乳酸为原料生产出来的,“属于纯天然的生物制品。”而这只是一种,目前美、法、日等国家已开发利用农副产品为原料发酵生产乳酸,进而生产聚乳酸,比如从玉米、土豆、甜菜等纯天然生物中进行提取。

  马先生进一步说,从理论意义上讲,也只有以这样的原料生产出来的塑料制品,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可降解”,完全环保。

  马先生说,任何一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普及,能不能市场化,被大众所认可,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它作为替代品是不是完全具备被替代品的品质。

  他说,我国在这方面也做过很多努力,曾费很大代价搭建起这方面的项目小组和工厂,但都因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做成,一些技术人员被压缩到类似于他所在机构这样的研发部门。

  据他讲,从产品本身来讲,半降解塑料的成品率低,物能低,没有普通塑料袋那样强的韧性和延展性。而所谓的“全降解”塑料制品,生产工艺要求高,边角废料浪费大,聚乳酸材料耐高温性能差也一直是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暂时没有大范围普及的市场条件。”“就算‘半降解’可以完全市场化,聚氯乙烯是石油化工产品,国际原油价格不升,塑料价格就不可能将下来,这常现实,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马先生道出了可降解塑料不能广泛推广的其他原因,“而‘全降解’技术,仅成本一项,就比普通塑料制品高出20%—30%,”目前国内生产全降解塑料制品的厂家,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发达国家比较重视环保,他们也有这样的消费能力,也就有一定的市场。”

  马先生说,他以及他的同行们都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让塑料行业的新技术市场化,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技,“但从现实来讲又是很矛盾的。”

  从环保的角度讲,需要开发新的技术,减少污染,但我国又是缺油国,“原料都没有,拿什么可再生?都降解了,又有什么可以拿来使用?可以替代塑料袋的功能?”

  我国目前已建的聚乳酸生产线,规模普遍较小,通常为几十吨或几百吨。若想大范围推广完全降解的塑料袋,国家必须要有相关配套措施,否则完全降解塑料袋只能呆在实验室里。

  他说,一个新技术的推广,是涉及社会很多行业、很多部门的工作,但除材料成本外,申请国家认证,机构监管都要花费成本,“成本太高了,而这些成本最终都是要由消费者买单的。”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的一种形象称呼。从专业角度说,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需要200年以上。废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将在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对危害巨大。

  据专家测算,每年我国超市、百货商店、菜场、水果摊使用的塑料袋累计需要160万吨塑料。按照生产一吨塑料需要消耗三吨以上的石油计算,全国每年生产塑料袋需消耗480多万吨石油。塑料袋的过度使用对能源、资源以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文地址:http://www.hautren.com/html/Company_news/2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