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创新似乎很抽象,其实在广州,无论天上地下都能看到“创新”的。在天空,由广州开发区一家民营企业研发的卫星KS-1Q在预定轨道运行,经过了测试。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该公司研制的第二颗卫星“广州开发区一号”也将升空;在地上,番禺区一家企业用石头制成了塑料袋,如今每个月在广州市场上销售个。
此外,天河区成为“风投人”,通过天河区出资领投,撬动了数倍的社会资金跟投,将为千家企业带来良好的资金注入机会;南沙海关试点“线上海关”,用“信息跑”代替“群众跑腿”,先后推出了16项功能,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理相关业务。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黄埔区、番禺区、天河区、南沙区等区力图搭建一条从无到有,最终达至创新变现,从而惠及民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链条,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征程上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广州开发区科学城一家众创空间——印客时光3楼,90后创业者罗澍和他的团队正在忙着研制KS-2通信卫星。这颗卫星将命名为“广州开发区一号”,是罗澍创办的广东科创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创航天”)自主研制的第二颗卫星。
去年年底,科创航天研制的首颗通信卫星KS-1Q搭载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并完成了包括电源、通信装置、抗辐射能力在内的一系列测试,结果符合预期。“KS-1Q只是一次试验,而 广州开发区一号 则将正式开始商业化运用。”CEO罗澍告诉新快报记者,“广州开发区一号”卫星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升空。
科创航天创办于2014年,罗澍告诉新快报记者,目前,智能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主要通过手机信号,也就是依赖基站,其缺点是基站覆盖面小,在人烟稀少的山区、海上、荒漠等地方通常没有信号,而卫星通信则不受此。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当前中国民用卫星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单位在制作卫星时,得重复实现相同功能,其制作成本高、困难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创航天开展了“开源卫星”项目,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开展此项目的民营公司。“我们将公布卫星制作的图纸,并数据的格式标准,让未来制作卫星变得有据可循。”罗澍说。
创业近3年,已经准备发射第二颗卫星,罗澍认为,这得益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制造业基础。他告诉新快报记者,航天企业需要尽可能整合产业链,才能做到成品质量可控。“我考察了全国300多家企业孵化器,才选择落户于广州开发区科学城。这里高科技企业多,制造业供应链完整,我们需要的供应商基本上能在这里找到”。比如,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电板生产企业——兴森快捷就在广州开发区。
此外,广州开发区孵化器配套完善、优质,也让罗澍团队能够潜心搞科研。印客时光所在的广州光机电技术研究院,以及广州开发区其他企业、孵化器拥有众多实验设备和仪器,可以满足科创航天卫星研制试验需求。“这大大减少了我们设备投入成本。而且申请效率高、价格便宜。”罗澍说。
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积极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着力构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并不断完善孵化器服务体系,探索科技服务新径,从技术平台、投融资、创业导师、人才等方面提高孵化器服务水平。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已建成6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孵化面积达400.66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8家,省级以上孵化器11家,市级以上孵化器34家,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孵化器集群;已建成27家创客空间,其中国家级创客空间8家,省级以上8家,市级以上创客空间11家。全区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超过3200家,在园企业超过2300家。
下一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继续发挥广州火炬中心“孵化器的孵化器”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广州开发区创新创业孵化器集群生态网络,把孵化器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高端人才的集聚地,成为高新区乃至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