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天合光能公司设计的未来家居,太阳能供电将完全满足家居需求。
图②江苏省积极培育纳米技术相关产业。图为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高性能透明导电膜的微纳制造技术生产的大尺寸电容触控屏。
图③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研发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光伏产品,并不断升级产品优化其能源使用率。图为该公司生产的光伏产品组件。经济日报记者杜芳摄
苏南是我国制造业高地。日前《经济日报》记者走进苏南大地,惊奇地发现,原先干得好好的箱包老板、“纺织女皇”已经争先恐后地跻身于石墨烯、芯片等新材料、新技术领域。“正是这些企业的华丽转身,推动苏南从‘制造’高地迈向‘创造’高地。”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蒋洪说。
目前,苏南是全国创新型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2014年以仅占全国0.29%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6.1%的经济总量。正因为如此,苏南成为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如何走出一片创新驱动新天地?记者日前走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探究竟。
布局高新产业
完善创新链条
江苏的常州石墨烯产业园里,一座“东方碳谷”正在崛起。在这里,有些创意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让未来的手机薄如一张纸,电视屏幕变成曲面的,透明薄膜自带发热功能,可穿戴设备被设计成各种柔性产品……但是产业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伴随着对石墨烯这种新材料的研究,这些创意完全有可能实现。
在常州江南石墨烯研究院,记者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到了石墨烯的真容,这种由一个碳原子与周围三个近邻碳原子结合形成的蜂窝状结构的碳原子单层,厚度仅0.335nm,20万片石墨烯才能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相当,4克的石墨烯就足够铺满一个足球场。别小瞧这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虽然极薄,却是可以弯曲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其导热系数为金刚石的5至6倍,单层石墨烯的透光率高达97.7%。
“正因为这些特殊属性,石墨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环境治理等领域,并很有可能带来这些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因此,各国对石墨烯产业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竞相布局这个朝阳产业。”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铭介绍。
“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也是一片静待开发的蓝海。与其还在传统行业里摸爬滚打,不如涉足更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常州碳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冯宁的一席话代表了苏南企业布局高科技产业的真实想法。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碳元科技从原先做工业胶带跨界到先进碳材料领域,成为国内首家量产人工合成高导热石墨材料的企业。
跨界经营、进军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在常州高新区还有很多。这里着力培育石墨烯、印刷电子、3D打印等一批先导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智能装备、新能源、碳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超前布局碳纤维、石墨烯、未来网络、机器人等一大批前瞻性的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部分应用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常州石墨烯产业就已诞生多个全球第一:全球第一家石墨烯研究机构——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全球第一款石墨烯手机电容触摸屏、全球第一条年产100吨石墨烯粉体生产线、全球第一条3万平方米CVD法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生产线、全球第一款蛋白质分离试剂。
实际上,布局高新产业、谋划自主创新不仅仅在常州开花结果,整个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都在积极探索以自主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蒋洪介绍,“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示范区,需要构建创新一体化的格局。在苏南的整体布局里,最核心的就是统筹推进。苏南五市每一个地方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围绕特色发展重点产业。通过特色发展把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创新资源整合过去,支撑产业走向国际领先”。
苏南的战略布局卓有成效。2014年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达3.4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3.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3.8%。南京高新区的软件产业、苏州工业园区的纳米技术产业、无锡高新区的软件产业、常州高新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石墨烯产业等已形成先发优势,产业创新链条日益完善,成为苏南乃至整个江苏省转变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
着眼薄弱环节
加快成果转化
为了打通从技术到产品的链条,江苏一直在努力。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胡义东告诉记者,“多年来,江苏省通过各种举措,促进好的技术去企业得到转化。目前为止,这个环节已经基本打通,只要有好的技术,让有能力的企业承接,转化就能实现。但是从应用研究到企业可接受的技术,江苏省乃至全国而言都比较薄弱”。这个环节谁来做?
“单靠企业或者高校都很难。”先声药业集团负责人感慨,“以原创新药研发为例,传统的新药研发都是药企或科研机构自己关起门来搞,投入巨大,周期漫长,再加上极高的失败率,单个单位‘闭门造车’式的新药创新模式,极可能‘全军覆没’。从基础研究到产业技术需要很多积累,高校研究形态又停留在早期研究,不愿意或者不适合做产业化开发”。
这样的烦恼,深深困扰了先声药业,7年在新药研发上投入了12亿元,可是市场收益并不如预期。为了突破这一瓶颈,苏南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创新提供支撑。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技术研究所依托先声药业与创新药物百家汇两大载体建立,聚焦转化医学关键技术,下设十余个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所打破常规,推倒企业间无形的‘围墙’,设立向全球医药创新企业开放的医药创新平台。我们的团队展开全球猎捕,把那些代表医药最新研究方向的项目,以及海内外前沿的科技人才,纷纷引进平台。现成的细胞房、动物中心等仪器硬件,配置专业化的服务,研发效率大大提高。”胡义东说。
与传统研究院不同,产业研究院下属的研究所由高校、研究机构、政府三方共建。为了避免政府主办研究院所体制的回归,专业研究所各自作为独立法人加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研院通过理事会参与专业研究所的管理,根据绩效动态支持,并建立退出机制,研究所性质可以是事业法人,也可以是企业法人,可以是公办也可以是民营。
“江苏科教资源丰富,拥有大量基础研究成果。示范区重点建设了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门制定10条支持政策措施,着眼从‘科学’到‘技术’的薄弱环节,开展技术二次开发、技术熟化和商业化,有效破解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存在的瓶颈制约,推动重大原创成果加快产业化。”胡义东说。
分担企业风险
破解融资难题
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融资难题是企业不得不说的“痛”。
富强科技公司是苏州高新区的一家企业,去年拿到一个将近4亿元的单子,为苹果公司做检测设备,但是台湾的一级代理首先要看企业有没有能力来实现首批订单。为了顺利接下首批订单,富强科技公司找了很多家银行,踏破了门槛,也没有一家银行为其贷款。
“这还是一家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贷款都如此之难,中小企业更是连门槛都跨不进去。”长期做中小企业贷款的苏州高新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闵建国说。
为了扳倒融资难这个“拦路虎”,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直属大型国有集团苏州高新创业投资集团承担起区域科技金融平台构建和新型金融服务的重任,初步建立起两大板块:天使投资、VC投资、PE投资、产业投资等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基金投资板块;集合服务、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等在内的金融平台板块。
闵建国告诉记者,“许多企业需要融资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找哪家银行,他只需找苏州高新创业投资集团的中小企业服务公司就好。服务公司会把所有的材料送到苏高投的担保公司,再由担保公司按照企业的具体情况安排哪家银行对接,并根据企业情况对企业做出系统的方案”。
面临融资难题的富强科技迫不及待地找到苏高投的小贷公司和保理公司,并以500万元的资产做抵押,首期贷款1500万元,在第一批订单顺利交付后,又得到2500万元的融资,解了燃眉之急。
闵建国说,“去年以前,高新区只有苏高投一家担保公司,这几年担保公司越来越多。苏高投借助国企的身份,上承政策导向,下接企业需求,传输联动、助推切换,将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统一服务于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
除了借助大型国有金融集团,苏南还为中小企业奉上另一份“融资大礼”。“为了让银行放心给企业贷款,政府拿出资金建了一个风险池,苏州现在是几个亿的盘子,给企业作担保,政府承担一半的风险。”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蒋建清说。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建设,3到5年内资金池总规模达百亿元,以‘首投’‘首贷’‘首保’为重点,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今年示范区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预计达1700亿元。”蒋洪说。(经济日报记者杜芳)
(责任编辑:梁靖雪)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