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以前至少有1000多店做塑料袋生意,是南方最大的塑料袋批发市场。”
陈巧玲守着的是一间10来平米大小的临街铺子,它坐落于广州市一德。门上外面挂着巨大的招牌“华胜塑料制品公司”,这与逼仄的内部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别看我的铺面小,20年前,我的塑料袋就卖过山西去。”陈巧玲有自己骄傲的地方,但今天她不再过多的谈自己塑料袋的生意,“赚得越来越少,就不再卖那个了”。
此刻的一德,虽然仍能偶尔见到专营塑料袋的档口里面挂满斑斓的各类塑料袋。但是,大多数曾经的商户都已经不再单纯地经营塑料袋生意,“就算转行,也还是围绕塑料来做吧。”
广州市包装技术协会秘书长陈健珍分析:“塑料袋生产行业的转型和升级,最早是市场激励的结果。”
自发的市场转型之外,是来自政策面的强势推动。
200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明令,“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
以及,“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严格之后,紧接着的就是同样严格的“通行标准”。
2008年2月10日,国家标准委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完成《塑料购物袋的、安全和标识通用技术要求》、《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的快速检测方法与评价》三项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
在征求意见稿中,塑料购物袋的定义和术语、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运输和贮存都进行了清晰而严格的。
政策对塑料袋生产制造行业的调整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影响,正如石落湖面的水波般,拓展蔓延开来。
政策冲击波
薄塑料袋的销售,阻断了小企业的生。
陈巧玲自己的厂子在南海,那边生产塑料袋的小企业很多,大部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特别是生产那些薄塑料袋的,有些根本算不上是厂子,顶多也就是几台机器,雇上三四个人就开工生产”。
这些家庭作坊的必备的设备就两样——吹塑机和制袋机,而这样的机器二手市场的价格在七八万元左右。
此外,生产这种薄塑料袋的原材料,废品市场上收购来的废旧塑料足可以应付,这主要是低档次的颗粒状聚乙烯,塑料垃圾经过并不复杂的处理就可以获得这种原料。
在销售上,这样的塑料袋多是经营者自己去市场上推销,目标定位在集贸市场上固定摊位、流动商贩、小规模的士多店上,“这些都是最初级的市场”。
“这套流水业务很简单的,你要是本不大,开始也不打算赚大钱,很容易上手。”陈在这行当里早已浸淫多年,“很多这样的厂子,根本没执照。”
这种家庭作坊生产超薄塑料袋,每吨聚乙烯约5000元的成本,经过熔化、吹膜、切割流程之后,这些原料能出100万个市场上常见的那种薄袋,摊到每个袋子上,批发后的利润在每个0.3分钱左右。
“他们规模普遍不大,他们在整个塑料袋生产行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但这种生产模式的塑料袋企业的数量难以计数。”陈健珍分析,“要看政策执行的力度,这类企业就难以下去了”。
而在陈巧玲看来,未来要乐观得多:“没有工商部门的注册登记,也能生产下去。国家的大政策也很难管到那些小厂子、小商贩。”
塑料购物袋的有偿使用,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能影响更大。
今年六月份,塑料购物袋将停止免费提供,直接影响塑料袋的最终消费人群,陈健珍解释,“大家意识到要支出去购买以往免费获得的产品,当然会使用的需求。这首先应该看作是宏观环保的需求。”
广州市江南大道上某大型超市包装采购负责人告诉记者,塑料购物袋的成本计算在产品销售的价格之中,以往并没有标识出来。而6月份之后,明码标价塑料袋对超市来说没有什么影响,“这可能会间接影响我们对供货商的塑料袋的需求量”。
该位负责人以商业秘密为由并没有透露超市的塑料袋供货商,但她还是暗示,“大型超市有足够的能力去生产自己需要的塑料袋,这本来就在我们整个超市的供应体系里。”
陈巧玲的一位朋友,就是生产塑料袋来供应中小型的社区超市。“供应超市的塑料袋,大家竞争上来看,没有质量和价格上的差别。就是长期供应积累下来的业务关系,多是‘一家对一家’。”
针对超市供应塑料袋的企业,特点在于供应量比较稳定,而这类企业相对也更为正规。
但往往这类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也并非塑料袋了。“塑料袋在塑料制品中只占相当小的比例。”广东塑料工业协会会长符岸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对于该性条例的实施,行业协会还处在观望阶段。”
符岸对本报透露,目前为止,广东塑料工业协会这边还没有具体的应对方案,但他还是表示,企业将会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动,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行业调整。
被抬升的门槛
塑料袋国标的出台,抬升了整个行业的门槛。
2月10日,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塑料袋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将在3月4日之前向社会征求意见。该意见稿不仅承继此前的国家,明确“其厚度必须大于等于0.025毫米”,还在很多方面给长久以来并不规范的塑料袋生产制造、运输贮存、经营销售做出了明确的。
根据征求意见稿,直接接触食品用塑料购物袋应为本色,其他塑料购物袋本体一般为本色或白色,也可以是其他颜色;塑料购物袋不允许有妨碍使用的气泡、穿孔、塑化不良等瑕疵,袋膜应均匀、平整、无褶折;印刷塑料购物袋应油墨均匀,图案、文字清晰、完整,套印准确,套印误差应小于1mm,印刷剥离率小于20%。
征求意见稿还对塑料购物袋的提吊能力、封合强度、漏水性等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塑料购物袋的包装、运输和贮存提出了要求。
“《意见稿》中的简单一条,塑料购物袋还要明确标识生产厂家的名称,很多小规模的生产厂都做不到。”陈巧玲说自己的经验,“要做到这一点,生产成本就要大规模的提升。”
陈健珍告诉记者,“已经到了行业升级的关口,以往是低利润促使企业们自发选择改变,现在是政策大多数不得不这么做。”
产业转移与环保疑问
陈巧玲从10年前就开始不做简单的购物塑料袋了,在“华胜塑料制品公司”的门市里,摆得更多的是塑料包装袋或者看起来更为高档的礼品袋、服装袋、手袋等等。
“这样10个包的利润和那种塑料袋的20斤的利润差不多。”是市场动力促使陈巧玲做出了生产上的调整。
这类塑料袋,需要的生产工艺更为高级一些,单从生产成本上来看,就需要高质量的聚乙烯来生产。原料价格比那种粗品的颗粒状聚乙烯要贵上60%左右,而产出来的袋子总量,由于摊薄在每个塑料袋上的原材料多了,也会相应的下降1/3左右。
来自广州市包装技术协会的统计发现,从90年代末开始,珠三角生产塑料袋的企业收到成本上升、竞争趋禁、利润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就开始积极的寻求产品升级和生产转型,而一大部分低端的生产制造就向其他地方迁移。
这和陈巧玲的经验相契合。她最早做这一行,设备和技术都是学着那边,生产起来很容易,原料也并不难找到。
塑料袋登陆中国就是从广东上岸的,深圳、东莞、佛山、广州等珠三角城市都驻扎着相当多大中小型塑料制品厂。
目前,广东全省拥有100个工人以上的大型塑料制品厂,数目在千家以上,那些专门制造超薄塑料袋的小厂更难以计算。总数来看,全国所有的塑胶制品厂有一半都在广东地区。
据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统计获得的全国数据来看,在统计的9万家国内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当中,规模以上企业仅占1/10,几乎没有大型企业。
“塑料制造行业能够在广东快速生长,是因为行业门槛并不高,它并非高科技含量的东西,这里起步早,而内地其他地方起步晚,市场需求大。”陈健珍分析,珠三角的塑料制造行业,具有整个区域生产制造业低附加值等特征。
她还向记者透露,在广东省2007年的产业调研中,设计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内容里就多次提及塑料生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问题。
“我们可以认为从去年底到今年的六月份是一个行业调整的缓冲期,但实际上,市场的变化早就开始督促行业转换生产经营的思。”
低端的塑料袋生产制造开始向内地流动。目前在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市中,分布着数十个大型废旧塑料集散市场,围绕在这些集散市场周围有着数量庞大的中小型塑料袋生产制造企业。
政策的效能不容低估。但行业对政策有更明确的期待。
陈健珍向记者透露,去年国家发改委在广东召开了一个“包装物回收”的座谈会,会上更多的业内观点是,国家应该鼓励包装物的回收才是环保的根本之道。
“你不仅要让人家掏钱买,回收你也给他优惠,就跟你们做的一样,整个市场就会很节约,新的行业增长点也能出来。”陈健珍表示。
“简单地2克以下的塑料袋不能生产使用并不合适。”站在塑料制品行业的立场上,广东塑料工业协会会长符岸说得更加直接,“如果2克的塑料袋使用,那么是否意味着2.5克更环保?我们不排除消费者不得已使用3克、4克的袋子,这样意味着更环保还是更污染?”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